好男人的定义

2025年04月07日

很难对“好男人”有一个标准的定义,因为好男人就像好女人或好公民一样,是由本体以外的人定义的,且是不断变化的。所以,我对这个问题有所怀疑,也难以给出什么板上钉钉的观点。

如果非要给“好男人”给出一个定义,那么就需要假定我是一个好男人,同时假定外部不同性别的评判者。如果只有的我的定义,而不考虑其他女人和男人的看法,那么我提出的定义应该成为“好人”。

参考资料

男老师和女学生之恋

2025年04月07日

网络曝光了越来越多男老师和女学生的不当关系,甚至在我身边的圈子里见到了活生生的例子。标题里我没有用师生恋,因为从网络事件来看,男老师和女学生的恋爱占绝大多数。

我想这种关系在男性控制权力的社会,必定会被推广开来。不论是男上司对女下属,还是男老师对女学生。在公司里是,金钱与权力至上,所以男上司据此占据主动。在学校里,虽然也存在出于权力上的原因(论文、成果以及后续的升职),但不少是男老师靠自己年纪和阅历上的优势,向女学生营造出单纯的精神和形象上的优势。

师生恋的关系有一些类似于父女关系。男生最早了解爱情,也许是效仿父亲对女儿的关爱。那么他们自然而然的想要以“自上而下”的态度面对自己的伴侣,并且把理想中“提供物质条件”和“伟大光明正确”的父亲形象投射到自己身上,而把弱小和纯洁的女儿形象投射到伴侣的身上。

男人将自己投射成父亲的形象,又是很矛盾的,因为伦理上不允许父亲把女儿作为性的对象。有些男人热衷于做爱的时候被对方叫爸爸,许多色情作品里也存在乱伦幻想,是这种投射的一个侧面印证。

站在女生的角度,她们面对的老师是和父亲一样“伟大正确”的形象。在文学作品里,父亲通常是平时隐身,能在重大的事件做出“重要且正确指示”的人,而子女通常是不得不被动接受者。父亲的决定即便是对子女不利的,至少也是出于“崇高目的”的。

作为一个男人审视自己,难免会受到这些心理的影响。认识到这种关系和心理,放下自己在关系中的自视甚高和优越感。

男人对自身在爱情中的投射的另一种角度是母子关系,这种关系在上野千鹤子的《厌女》书里有详细的表述。

参考资料

我想润的原因

2025年04月07日

中国的社会氛围

我不太习惯中国大开大合的社会氛围,因为时刻会有事件让我肾上腺素上升。韩国的气氛被许多人称为"过分压抑",但对我来说却还好。不论是同事还是陌生路人,都会尽可能的保持着表面和谐,堪称"虚伪"的交流方式,让我这种不喜欢深交的人感到极度舒适。一些韩国人也不喜欢自己国家的气氛,他们在国外旅行时很吵,因为在祖国压抑久了。

对于喜欢人际之间碰撞和冲突的人来说,韩国的氛围的确称得上压抑了。虽然我不能理解和描述这种"热爱冲突"的心理,但见过许多无法适应国外生活的人。

出国后第一次回国,人与人之间的碰撞让我时刻精神紧绷,本来打算再多玩几天的计划也放弃了。我的家是一个四线小城市,所以这种体验对住在北上广中心的人们,也许很难理解,因为我听到过"我在上海不会有你那种经历"的话。可惜我并没有在北上广居住过的经历,很难与他们共情。所以,与其说我想逃离中国,不如说想逃离河南。既然我有里在国外的机会,干脆一步到位。

国内的朋友

我在国内本没什么朋友,甚至将来举行婚礼都不知道邀请谁好。毕竟我在国内,也是靠翻墙了解世界来度日了,和身边的人本来也没什么共同语言。

前段时间,一个老同学的一些屌丝言论更是让我对他有了新的认识,与此同时国内朋友在我心中的位置更低了。他始终谈论着的自己想要换一台新手机,坚信着短视频告诉他的关于世界的信息。最让我震惊的是,他平淡地说着自己对会对陌生人进行网暴,还把自己摆在道德制高点,说着被他攻击的人的不是。我想他还活在曾经的人生和环境里,并没有什么改变。曾经的我也许还能忍受,但现在的我无法接受。

我的家人

每次和家人打电话,一开口总是避免不了什么时候毕业,以及毕业回家工作的话题。我的父母文化程度不高,所以我也不能对他们要求太高。只能说家庭条件不好,人总是需要背负家里的压力。

如果家人给我最有用的帮助,就是坚定了我要孩子的决心。这不是关乎“给不了孩子好的生活”,毕竟我根本没想过要孩子,而是我想重新把自己当个孩子,修复自己童年的苦痛,舒服轻松的过完下半辈子。同时我不想过每天受制于父母,一边自己努力生活,一边听他们指导我的方方面面。

防火长城

我从高中开始翻墙,体会到以此自由的感觉,翻墙就成了我的习惯。时间久了,翻墙成了我的习惯,每次重装系统的第一件事就是安装翻墙软件。渐渐的,能翻墙看世界这事儿就从一种喜悦变成了一种义务。为什么我的电脑要多装一个常驻后台的软件,才能体验完整的互联网?

第一次抵达外国,连上机场的Wi-Fi打开Google,就像感冒了几十年,鼻子突然通气的感觉。我也再不想体验感冒的感觉了。


将会持续更新。

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人

2024年08月30日

在海外呆了两年,终于决定回国和父母团聚几天。相处的第一天,很快面对了观念的冲突,让我瞬间开始想回 ” 家 ”。起因其实是 ” 饮食习惯 ” 这件小事。

我从小不喜欢任何 ” 原味海鲜 ”,像是带有外壳的虾蟹、有眼睛的鱼,他们的外形让我感到很不适,更别提放进嘴里了。因为这个原因,我甚至对虾仁和鱼片之类食物的味道也喜欢不起来。从小到大,无论我多么抵触,几乎所有餐桌上的人都会尝试各种威逼利诱让我吃一口。

“ 是男人不应该怕这种东西 ”,” 那个谁家的谁谁以前也不吃海鲜,现在吃的可香了 ”,” 你一定是信佛,所以不忍心吃它们 ”。

女朋友是回族,虽然对宗教毫无了解,但从小没出过猪肉,也不喜欢猪肉的味道。在相处的过程里,我逐渐从对 ” 不吃猪肉 ” 这件事从不解到理解并尊重。而我的女朋友因为不喜欢猪肉,也听到过很多类似的言语。

“ 我的回族同学自从尝了一口猪肉,吃的特别香 ”,” 你们回族的神是不是猪,所以不吃猪肉?”

因为这个原因,我能理解她的感受。我之前告诉她,我爱的人是她,不是猪肉,所以可以为她放弃一个无足轻重的饮食。在一段时间没有吃猪肉料理之后,我也渐渐对猪肉独有的 ” 骚味 ” 有点敏感了,对外声称自己不喜欢吃猪肉了。她也理解我对海鲜的感受,不再主动吃海鲜。

我们俩在一起之后,偶尔会有一些尝试新事物的勇气。我偶尔想尝试海边的新奇海鲜,她会帮我去壳,把外壳拿的远远的,再把肉喂给我。她偶尔会好奇某些猪肉料理的味道,面对济州岛的黑毛猪肉和西班牙的火腿,也会做一些尝试一下。其实这些尝试是以体验人生为主,最后我们通常都对它们喜欢不起来,但这种尝试是建立在对方意愿的基础上。

晚上和妈妈聊天,她想给我包一些猪肉饺子。我说买一些牛肉馅,一来已经不太习惯猪肉的味道,二来尊重女友的意愿。其实第二点很没必要说,不吃猪肉现在也是我的习惯了,而让妈妈听了大概会有些莫名其妙。让我不习惯的依旧是身边人对我意愿的不尊重,同样说着 ” 吃一些无所谓 ” 的话。

但是对我来说,我的选择就是很 ” 有所谓 ”。如果不是谈 ” 吃猪肉 ” 这件事,也总会收到各种对个人意愿的践踏。” 不想回国工作 ”、” 国外定居 ”、” 不想生小孩 ”、” 环球旅行 ”,所有类似的他们无法理解的观念,通通要以权威的姿势来评判一番,然后希望我能接受他们的观念。

回想起来,我发觉到越来越多对个人意愿的粗暴践踏,夸张到我见过左撇子硬被要求改为右撇子。即便是小到 ” 他人的饮食习惯 ” 也无法接受的人,该如何相处呢?

升级硬件前的考虑

2024年06月02日

创作靠的也不是设备而是脑子。我之前没有相机,单靠手机也渐渐能拍出好看的照片。同样的设备还有iPad,手机,手表,既然已有旧的款式,何必花大价钱去提升那一丁点的体验提升。

即便我有足够的钱,也不如将它花费到全新的体验上去,例如旅行和课程之类。

之所以提起这事,是很久没联系的同学,莫名其妙的在微信和我攀谈,又隐隐约约地打探我的消息,和他自己做着比较。期间他和我聊起某品牌手机的优点,以及他的目标是等有钱了换一台新款的手机。实话说,既然他要和我比较,这时候我是有一些骄傲在心里暗自冒了出来。我现在一个月的收入足够买一台手机,但冷静下来,又感觉我的钱可以存下来做许多其他的事。应急资金、长期投资、移民等等,都是我更乐于把钱放进去的篮子。

说到换手机,我也会兴奋。人对未来的期待可以换来多巴胺,但也仅此而已。我不是那种时时刻刻都会拍照的人,也不是社交大佬,也不玩游戏。不过我最近能把钱存下来,是因为我有了存钱和移民的目标,很棒。曾经我也望着最新款的电子设备流口水,分期付款买过超出自己承受范围的装备,但如今升级电子设备不再是我的"人生追求"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