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02月26日
旅行的第三天,起床到旅店楼下的名叫 The Gate 的餐厅吃午饭。这家餐厅和旅店是同一个老板,所以下楼就是餐厅了,好像在自家一样。我和爱人分别点了牛肉咖喱、海鲜意面,价格高过当地的平均,但饭菜只在及格水平。因为靠近景点,又加上此时不是大陆地区的节假日,店里坐满了欧美和港台来的旅客。
一个说着英语的三口之家,儿子看上去是高中的年纪,一脸不情愿的跟在和陌生人攀谈的父母身后。我跟老婆说,他儿子此时大概在想 ” 还不如在家吹着空调玩手机 ”,但开学之后又会跟同学们侃侃而谈自己在神秘东南亚的旅行吧。
饭后,我们顶着烈日散步到了马路对面的寺庙随便看看,但没想到出奇的有趣。安静的寺庙里游客不多,我们在寺庙里走走停停,藏在庙宇的阴影里吹着风。无论是大佛还是小佛,都有不少的当地人参拜,增添了几分神圣的气息。沿途上金光闪闪的佛塔和佛像,甚至要比里面的游人还多,也许他们才是此地的主角。我们发觉到附近游玩的地方不少,于是回到旅店续房。这次换了一个新的房间,靠近马路的一侧,窗外就可以看到卧佛寺辉煌的建筑,算是十分有缘了。
临近的郑王庙是下一站目的地。因为隔河相望,需要去附近的码头买一张几块钱的船票。我们和同船上兴奋的游客,伴随着引擎的轰隆声缓缓挪到了河的对岸。景点的入口附近有许多泰国传统服饰可供租赁,一番挑选,爱人穿了一身银灰色的长裙,搭配银色和珍珠装饰,很有高贵的气质。我选了一身蓝和金色的衣服,搭配金色的装饰,一副很大款的样子。第一次 ”Cosplay” 的我走出店门实在有些不知所措,好在身处异国 ” 没人认识我 ” 的心态减轻了许多心理负担。
郑王庙和它的名字一样,充满了富丽堂皇的建筑。为了凸显 ” 王家风范 ”,此处的佛塔比卧佛寺的高上几倍,庙宇的外墙不只是简单的金色,而是贴满了红绿色玻璃制的仿珠宝。但这种 ” 王家风范 ” 也很不近人情,庙宇的大门紧锁,外面也几乎见不到一座佛像,不再有僧人和平民的供奉。也许它叫作 ” 郑王府 ” 更加贴切。
作为曼谷的热门景点,游客的比重尤其多,是我们在泰国听到 ” 中文背景音 ” 最多的地方。这当中包含着许多热衷于打卡的人,甚至几个人合租一个摄影师,排着队把一个景占用上好几分钟。最夸张的是,我俩在一个人流稀少的角落里刚把三脚架支起来,想要拍一张合照。此时,一个领队的摄影师走过来用英文说 ” 可以让我们先拍吗 ” 和 ” 可以快一些吗 ” 的话。这是再好心的人也会生气的程度,明明是你们到处霸占景观,反倒厚颜无耻的跑来要求别人?我没好气的说:” 我们马上就拍好了 ”,然后转过头不管不顾的先拍我们的合影。
疲惫的在郑王庙里绕上一圈,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。回到码头,伴着一船疲惫又兴奋不减的游客,看着夕阳,我们又乘船挪回了河的对岸。即便天还没黑,餐厅依旧陆陆续续全部关门。在胡同里找到一家快要打烊的餐厅,吃了一餐马马虎虎的饭。旅游景点的食物就是这么平平无奇。回到旅馆,看着窗外灯火通明的卧佛寺,我们感叹着距离接近的两座寺庙,眼前这座静谧庄严的更让我们喜欢。
经历了一天的奔波,单调的景点让我俩有些劳累,于是决定明天回到第一天来时下榻的宾馆,然后安心享受附近的美食。
2024年02月25日
今天起了大早,把昨天买的豆奶当做早餐,火速出门前往附近的火车站,然后前往市区参观四面佛和暹罗广场。至少这是原本爱人的计划。
今天阳光超级明媚,建筑和树的影子都快消失了。路过一家椰子咖啡小亭子,我赶紧叫住走在前面的她。期待的买了一杯椰子美式咖啡。里面加了雪白的椰肉雪顶,但也只一点也不甜,算不上美味。看来椰子喝拿铁更配。
我们走走停停,享受着火辣刺眼又让人愉悦的阳光。每次回想起泰国,我都总是先想起这条人流稀少,阳光明亮但充满惊喜的街道。
很快又路过一家叫作 Hoi Chaw Lay 的炒粉店,门口竖着小红书推荐的招牌。生蚝煎饼很鲜美但味道偏淡,爱人点的 Pad Thai 味道重一些,非常好吃。
乘上地铁很快抵达了市中心。这里树木很少,拥挤的人流只能顶着烈日前进。商场里凉爽但商品却提不起我们的欲望,食品摊前也全都排着长队。
今天的最后一站是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(当代艺术博物馆)。绕过几条拥挤的街道和天桥,进入安静又凉爽的博物馆,心情才终于放松下来。编织是泰国传统文化,而这座建筑的中心镂空,悬挂着大片五彩缤纷的编织品。泰国的艺术品有种粗糙又原始的感觉:像是远看晶莹剔透,近看却是用输液袋制作的作品;一幅巨大的山峰印刷图,下半部分垂在地上,像是溢出了平面;三幅独立悬挂的地平线剪影,其中的公路和山峰又将它们联系在了一起;以孔雀石为颜料,又绘制出了孔雀石纹理的画;用芦苇把干掉的米粒团子穿成串,成了一株株的 ” 大米花 ”。一幅由瓷砖铺成的巨型壁画,其实是由几幅相同的画组成的。年轻的艺术家们有一个小小的展厅,以发挥创意和幻想为主。像是油画版的 ” 猎鸭子 ” 游戏,阴暗风的泰国艺术,还有飞翔的蝠鲼。
逛博物馆很累,因为有趣所以我们有很多话可以说。出门的时候已经天黑了,博物馆门口放着庆祝龙年新年的装饰,温度却堪比中国北方的盛夏,也是种很奇妙的感觉。回想起来,我那时候已经累到极限,但又被旅行的兴奋撑着前行。正确的决定应该是尽快去新的旅馆,但也许是兴奋和疲惫的作用,我们决定到路口坐公交。之后发生的事都变得有些模糊了,甚至每次回忆起来心情都会不太愉快,以至于最后不想去回忆。回想不愉快的事有什么好处呢?也许是在心平气和的时候,嘲笑一下当时不理智的自己,同时警示自己不要再犯同样的傻。
总之,我们在行进的路边发现了卖榴莲的小贩。爱人至今仍未在泰国见到的榴莲,兴奋的买了一盒。因为听说泰国的旅馆不允许吃榴莲,她拉着我一起在路边吃了起来。吃了几口,她说这榴莲有些苦,我却没有吃出来。性格果断的她坚决去找小贩谈判,我因为心烦而远远站着。最后虽然成功的换了新的榴莲,但我这时候突然有些崩溃,累到极点的随意在手机上叫了网约车。虽然没说什么,但她好像能感觉到我的情绪,只是安静的跟着我。最终的结果是,因为定位不准而没坐上网约车,又因为导航不准而没坐上公交车,而是随意拦了一辆出租车,艰难的抵达了酒店。至于过程中的情绪是如何的崩溃,还是不写了。对于我来说,累了便尽快沟通,哪怕在路边休息一下,也不要过于悲观。因为她一路上情绪都很稳定,我们并没有吵架。
新的旅店叫作 Chetuphon Gate,入口是一扇小小的绿色木门,仿佛一座私家住宅。紧邻的河对面有一座被黄色的灯光覆盖,金光闪闪的泰国建筑。其实这是叫作郑王庙的著名景点,当时我并不知道它的名字,而据 Riri 说这早就是她计划好的。和 J 型人相处总是会有类似情况发生,我以为的巧合和偶然,常常只是她计划中的一部分。接近深夜,又或许因为是旅游景点,街上的餐厅全部打烊。所以晚餐是泡面以及爱人跟小贩换的新榴莲,好在新的榴莲很甜(她反倒是觉得没味道)。
2024年02月24日
我们在韩国度过了第二个春节,也第一次一起给家人们拜年。我们的关系更进一步了。
整个假期都有我们自由支配,但出国旅行的计划险些因为签证问题泡汤。真希望有一天我们可以不再为签证发愁。退掉机票,休假改期,新学期渐渐逼近,签证审核员却休假了,我们的旅行仿佛希望渺茫。
新学习开始的前一周,签证幸运的批准了。我们激动得重新订票,开始了前往泰国的准备。此时的首尔白雪皑皑,曼谷却是三十度的盛夏。为了保障旅行的心情,我们录下了旅行宣言,不许在路上说“还不如在家躺着”的话。
出发当天,我们裹着羽绒服,贴身穿着T恤,踩着拖鞋去仁川机场。今天很冷但天气晴朗,我激动地听着音乐欣赏路上的风景。爱人在认真地制定计划,预订酒店和回程的机票,也对着悠闲的我恼火的抱怨。我不好意思的下载了泰国的打车软件,彰显了自己的作用。
值机的时候,果然被问了返程和酒店的事。如果没有提前准备,肯定要手忙脚乱了。登记的路上,吃了这里有名的鱼饼。鱼饼是韩国街头普通到极点的食材,能够进入国际机场,实在是很神奇。可以想像一个烤面筋的老板把店开进北京机场,并且成为了游客的打卡点。
我们的座位是E和F,以为靠窗的我们登上飞机傻眼了。原来这是一架宽体客机,我们被夹在过道中间。AirAsia的空姐全程推销者商品,对我们的招呼视而不见,机长时不时用蹩脚的英文发表演讲,邻座吃着味道巨大的泡面,仿佛坐上了绿皮火车。更没想到的是我带的充电宝没有电,害得大宝只能干巴巴趴了俩小时。
尽管有一只手数不过来的不愉快,但飞机降落时,看到窗外灯火不怎么通明的城市,心情又瞬间激动起来。经过六个小时的飞行,终于抵达了曼谷。
脱掉羽绒服走出机场,迎面而来的是火热的空气和一个未知的国家。希望世界的地图可以像这样,一个个的被我们点亮。
没过多久,我们被热得晕头转向,费力地上了出租车。我提前查了打车软件上预估的价格,和大宝一起跟不愿意打表的司机谈判。说是谈判,其实是我掰着手指报价,爱人指着软件上显示的价格说着“we know!“。一路上昏暗的灯光和残破的建筑,仿佛回到了上个世纪,让我联想东南亚嘎腰子的传闻。但各个国际企业的巨大广告牌又把我拉回了现代世界。到了酒店附近,司机径直开进小巷到了酒店门口,然后下车帮忙取行李。我们谈论着司机的服务意识到文,紧绷的神经也终于放松下来。
短暂休息之后出门觅食,我们路过一家叫做congee&curry shop的餐厅。门口的店员用中文招揽生意,让我有些犹豫。“中国人只骗中国人”的话可不是空穴来风。结果挑来挑去,我们还是想尝尝当地食物,走进了这家店。
点的三个菜都很有当地风味,海鲜也很新鲜,菜式也很新奇。隔壁桌的韩国大叔大声谈论着路兴的经历,大宝给我偷偷翻译他们的八卦。泰语、英语、韩语、中文乱哄哄的混在一起,非常奇妙。喝着椰子冰沙,我们的心情也冷静了下来。
回旅馆的路上,去逛了泰国的7-11便利店,买到了小狮子豆奶。不出意外的也看到了大麻水。虽然没买,但大宝那段时间常常拿它调侃:“连XX都戒不掉还敢吸大麻。”